活得老了,就學會觀察對方是怎麼樣的一種人。逃不過我們的法眼。
「我開發了中國大陸市場。」
這個人說完給我一張名片。抬頭上,寫著是某某公司的經理。
一個經理能開發一個市場嗎?沒有整間公司職員的努力,沒有老闆的眼光和大力支持,你做得到嗎?如果是你一個的,那麼去開另一間公司吧。
怎麼可以把一切歸功於一個「我」字?就算是老闆,在外國也用「我們」,從不是「我」。英文的 We 是謙虛的,我們就學不會用這個字眼。
「我把赤字減輕了。」
政府裡的一個小官說。單靠你一個人?簡直是笑話嘛。
「我的宣傳做得很成功!」
你、你、你?
可憐得很,這些人是爬蟲類。
這個「我」字,說慣了,在老闆面前也用,老人家聽了心當然不舒服,但是狐狸嘛,笑著說:「非你不可。」
轉頭,找到另一個人,即刻炒你魷魚,留下你這種人,是危險的。
年輕人總認為自己是不可代替,在當今集體製作、合群經營的商業社會中,已經沒有了一個「我」字。公司一上市,連做老闆的也是受薪,做得不好隨時給股東們拋棄,那來的我、我、我?
生意做得愈大,愈學會用人,知道人材會替你帶來財富,而常把「我」字變為口頭禪的傢伙,將會替公司帶來禍害,小心小心。
要做「我」?也行,去當藝術家吧!一幅畫、一件雕刻,沒有了「我」,就死了。
寫文章也是,用「我」是種特權。
做生意嘛,還是少幾個「我」,用回「我們」吧!笨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