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瀾隨筆
 

悼波登

世界上的眾多飲食節目中,不管你同不同意。我認為拍得最好的當然是安東尼.波登Anthony Bourdain主持的,原因很簡單,他很真,不造作。

當然也讀過他的成名作《廚房機密檔案》2000年和《名廚吃四方》2001年,不覺得有甚麼了不起,但是電視節目出來後一看,就喜歡上,而一直追到現在,錯過了就從YouTube找回來欣賞,的確是拍得精彩,與眾不同的。

忽然,在CNN新聞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,真是有點愕然。怎麼死的?才六十一歲,原來是自殺。

好端端的一個人,事業的巔峰雖有一點過了,但是正處於收成年齡,為甚麼要結束自己性命?傳媒所有的反應都說是憂鬱,的確,醫學界已經研究出來,這不見甚麼心理上,而是生理的一種病,可以用藥物來治療。

對於他本人,也再沒有甚麼藥可救了,他年輕時已經沉迷海洛因,甚麼毒品沒有嘗過?這一點他從不隱瞞,無數次地公開討論,之後他戒了,但沒有停過酗酒和抽煙,後者也戒掉了,是為了他那十一歲的女兒。

女兒還小,也應該為她而活呀,這一點仍然救不了他。從他最近的節目中,我們可以看到他已經疲倦,雖然還一直探討人生意義,但已經失去了好奇。

這個人的人生哲學有十條:

一,我不管。一向我行我素的他,從不聽意見,所以甚麼防止自殺學會的話也不會聽得進去了吧,他應該感覺到已江郎才盡,這個世界也看透了,沒有甚麼可以依戀才死的,走的是和海明威一條路。

二,做不同的事。其他飲食節目很假,他很真,已是完全不同,他尤甚憎恨一些靠飲食節目來賣糖尿病藥的八婆主持人,不停地公開罵她們。

三,永遠準備好。這也代表了先把基礎打好,隨機應變,沒有坐直升機就會成功的事。

四,做的事要自己有興趣,他愛旅行,愛美食,愛交朋友,他說不然怎麼做得下去呢?

五,找尋自己的理想。這是承接做有興趣的事,從這方向去走,去努力,一有機會便去試,努力之後達不到目的,對自己也有個交代。

六,享受過程。也許你的目的不一定會成功,但是已經參與了你喜歡做的,便去享受每一刻的樂趣吧,別一直訴苦。

七,做了才說。別等,別夢想,要實踐,比方說寫作,別管是不是可以發表,是坐下來寫,不開始,永遠沒有機會成功。

八,感情的投入,一接觸到你想做的,就要和談戀愛一樣地無時不刻去和工作交纏,一心一意盲目地投入。

九,抓住機會,不要等,一等就溜走。

十,保持簡單,別把事情搞得太複雜,煎一個雞蛋就一個雞蛋,不要加牛奶加芝士,原汁原味最好。

安東尼.波登所說的,和我們的「做就是五十、五十,不做,機會是零」的想法很相像,不但是做人哲學,吃的喜好也接近。

問他最愛吃甚麼?死前的最後一餐是甚麼?他一向的回答是焗一根牛骨,吃它的骨髓,不然來幾片吞拿魚魚腩刺身,或者是一碗河粉。

他最喜歡吃越南牛肉河了,我想這也是全球懂得吃的人的共同點,他在一個節目中就與奧巴馬一塊聊天,吃的也是越南河粉。

除了這些,他還愛吃烤豬,尤其是那脆豬皮,他也愛新加坡的小吃,可惜他沒有機會嘗到昔時那真正好的。

討厭的食物也很接近,他從不吃飛機餐。

在節目中,有人說他很幽默,但是我看不出他幽默到那裏去,也不很瀟灑。尖酸刻薄倒是真的,讓人感到好笑的還是那份真摯,只有他敢說出來,觀眾當然聽了大樂,但是的確不屬於幽默。

怎麼會成為一個成功的食家呢?那個美國鄉下長大的小子?那是從他到法國去探親,吃到一等的生蠔開始,愛上了,就此不斷旅行,不斷追求,大膽地,甚麼東西都可以放進口,包括非洲人吃的羊睾丸,越南眼鏡蛇的膽,但他並不以吃奇怪食物見稱,他曾經說交給那個光頭的胖子吧,說的當然是安德魯.席曼。席曼在訪問中當他是老友,但他顯然地看席曼不起。

並不是對他所有的看法都贊同,那是大家的命不同,成長中的胃各異。他會很欣賞熱狗、漢堡包和披薩,一大口一大口地吞。咦!怎麼會感到那個好吃?這很容易解釋,我們看到他吃熱狗,就像他看到我們吃雲吞麵一樣。

所有節目中,壯年時拍的《No Reservations》最好看,可以翻成不訂座,也可以說是不設防,到了近年的《不知名地點》就感到他的疲勞,尤其是拍美國小鎮的,看得辛苦。

著作等身,寫了很多本書,也寫過漫畫式的文章和傳奇小說,最好的一部是《Appetites》,是本烹調書,反璞歸真地寫他做給女兒吃的家常菜。

怎麼教他那兒童吃東西呢?他說不必說這個好吃,那個美味,她喜歡吃甚麼就讓她吃甚麼。不過也要常做一些她沒吃過的,引起她的興趣,讓她來試,試了之後她自然會接受,會去學。也不必怕她那麼小就拿着鋒利的廚刀,割傷一次自然不會有第二次。

這是多麼美妙的「身教」,他的電視節目,也是獻給我們的「身教」。

蔡瀾